Scroll To Top

養殖業可以說是雲林縣口湖鄉的產業命脈,根據統計,當地有2千多家養殖業者,平均每公頃養殖池年產值50萬元,其中台灣鯛更已發展為一條龍的產業鏈。不過,因為極端氣候、人口外移等因素影響,傳統養殖業面臨嚴峻挑戰。

「滅村」一詞以為只會在書本裡看到,但是對於面對每一次天然災害的雲林縣口湖村養殖戶來說,瀕臨滅村的感受卻是非常真切。」雲沙團隊的賴英傑沉重的述說。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區,幾乎每年夏天都出現好幾個颱風,對看天吃飯的漁民來說,如果平時沒做好防範措施,一次風災損失可能就高達數百萬。除了夏天颱風侵襲,冬天也要提防寒流。大多數養殖池都會安裝的監控設備,雖然能容易在坊間買到,但一套設備價格動輒數十萬,對生活本來就辛苦的漁民來說是一大負擔。所以有些養殖戶寧可用傳統方式派人力巡視,來降低成本。

為協助養殖業者以更經濟的費用導入智慧養殖,雲沙團隊透過參加工業局的「創業歸故里」競賽,提出「鱻聯網計畫」。以能夠客製化的監控設備,針對魚池大小、養殖魚種量身訂作,在魚池四個角落裝上水質感測元件,讓整套偵測系統更加穩定。除了能監控水池溫濕度、含氧量之外,透過APP,亦可回傳所有監控數據,有利於每個月製做出分析圖表,讓養殖戶能充分掌握魚塭狀況。 

「鱻聯網計畫」的核心在於強大的災害通報技術。一旦偵測到水池有異常狀況,透過大數據分析能在第一時間通報。例如當水溫低於18度,系統會抽取蓄水池水,或當水中含養量不足,會自動加速馬達轉動速度。不僅如此,同時還結合太陽能不斷電系統,白天透過太陽能面板儲備電力供晚上使用,徹底解決池邊接電的難題。 

功能多元加上可客製化,但最重要是「物美價廉」。畢竟,對以養殖為業的漁民來說,監測這件事必須長期去做,因此價格會是一大考量。雲沙團隊希望將獲利回饋漁民,幫助口湖鄉經濟復甦。在未來,也規劃監測系統的附加功能開發,例如把水車裝置美化,成為魚池上的亮點,讓魚池監控裝置也能成為地方文創一部份。

2019/10/03 工商時報 簡立宗